上海市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
2019-01-11 10:44:42

正值学校迎校庆55周年和“多元欧洲”国际文化节活动月之际,2018年12月27日,以“践行史学思想方法,提升历史学习实效”为主题的上海市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在上外附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和上外附中携手举办,旨在探讨基础教学中史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汇聚各方力量,经过前期精心策划与筹备,取得圆满成功。上外附中校长束定芳教授,上外附中常务副校长杜越华老师等学校领导到场观摩。


一、大咖云集,共话历史教学

研讨会活动嘉宾云集,有七位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於以传、周靖、李惠军、郎宇飞、左卫星、付文治、鲍丽倩)联袂到场。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孟钟捷教授,历史教学核心期刊的专业编辑王雅贞老师,以及上海市各区的教研员队伍等。此外,全市不少工作室成员和各区县的历史教学同仁也纷纷到场。从中学到区教研室到市教研室的环环互动,从历史教师到特级专家到大学学者的相互探讨,本次研讨会展现了上海市历史教学研讨的独特机制,那就是专家学者与中学教师共同对话、中学教材与学术前沿有机衔接,沉甸甸的思想蕴含其中。


21-01.jpg


二、师生互动,演绎跨文化魅力

活动首先由上外附中黄桂兰老师执教研讨课《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下的德法关系嬗变》,该课以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的城市变迁为主线,透过小城春秋,折射出德法关系的恩怨情仇与冰释前嫌的历史谱系,演绎了历史的意蕴和教学的意境。德法两国关系缘何从敌对走向和解?黄桂兰老师的这一问题设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了高二(6)班多语种学生的思考热情。学生或引用阅读的法语文献,或根据研读过的德文资料,或立足于英文原版著作,旁征博引,从不同立场与多维角度阐释了和解的主要因素。多年的外语浸润与现实历史课堂相互交融,学生展现出优秀的跨文化思考能力,令在场老师赞叹不已。一如上外附中校长束定芳教授课后的点评: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这是一堂具有上外附中特色的历史课,充分展现了基础教材与校本学情的有机融合。

21-02.jpg      


三、专家解读,深化活动主旨

在观课的基础上,专家学者们以德法关系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历史教学中史学思想方法的践行方式。

全国知名历史教学专家、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作微报告:《时空图谱与文化基因——在历史的变焦与聚焦中解读法德关系》。李老师金句连连,提出历史教师可以是电影导演,用变焦与聚焦创设充满艺术性的课堂,其幽默的语言、激情洋溢的思考再次点燃现场气氛。

21-03.jpg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特级教师周靖老师带来微报告《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周老师以本次研讨课为分析对象,层层剖析,丝丝入扣地解读了历史解释的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对在座的中学教师而言,这是醍醐灌顶式的思考,可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历史课堂上。

21-04.jpg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孟钟捷老师带来《1945年后德法关系的转型及其动力》。孟教授侃侃而谈,以专业的视角补充了德法互动的许多细节,对中学历史教材作了充分的延伸。孟教授叙述的生动性与报告内容的前沿性令在座老师豁然开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王雅贞老师从编辑的视角,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课。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典型的城市、典型的人为线索将整堂课串起来,更加形象和具体。高度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引导和潜移默化作用,在课堂讨论中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高素质和史学素养。

21-06.jpg21-05.jpg



最后,上海市特级教师、市历史教研员於以传老师作活动总结。於老师介绍了日后部编历史教材的内容特点与编写特征,认为部编教材的新特点对中学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研讨课用一座城市的微观视角折射法德两国的宏观图景,感性与理性巧妙穿插,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未来部编新教材教法学法的良好示范。

21-07.jpg



供稿:上外附中历史组 俞仙芳

编辑:上外附中国际部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