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中英语教研组《中国文化》慕课上线
2019-10-17 15:19:35

上外附中英语教研组

《中国文化》慕课上线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结合上外附中的语言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我校英语教研组继去年组织推选优秀课例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经过层层评选,被推选为部级“优课”后,今年英语组结合课程改革中“中国与世界”板块的探索经验,再度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出了《中国文化》慕课,已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线。

1000.jpg

《中国文化》慕课项目由英语教研组七位老师共同主讲,内容包括中国汉字、中国书法、中国国画、中国经典阅读、中国石窟、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代青少年娱乐等模块。在各个板块中,主讲教师会通过视频、课件、动画等形式向学生生动传授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会引导学生就课堂问题进行探究,每周主讲老师会在固定时间在线答疑,与学生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此次慕课制作,主讲老师们收获体会良多。(详见附文)


上外附中《中国文化》慕课项目的筹备及顺利上线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金慧院长的关心支持、李雪莲老师及卫玉老师的专业指导、上外大信息技术团队同学们的辛勤付出、上外附中束定芳校长的引领鼓励以及课程中心的高效协助,由衷感谢同仁们的共同努力。英语教研组希望通过这次尝试,为附中信息化建设、教学方式变革、课程体系升级、中国文化传播添砖加瓦,也欢迎更多的老师参与到下一期的慕课制作。


主讲教师感言

001.jpg

参与慕课制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产出,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了解教育教学大环境以及具体到我们每个学科的发展情况。在“移动互联”以及课程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慕课制作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次体验。慕课与常规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授课的空间从实体课堂转移到了网络平台,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以及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因此,慕课一般不会长篇累牍,而更重视聚焦某个具体话题,并能够围绕这个话题用包括语言在内的多媒体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这样一来,慕课制作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内容的把握,还包括对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媒体运用的整体思考。这从另一个角度开阔了教师思维,并使得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的教学微创新成为现实,从而给到学习者以不同以往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慕课虽然短小精悍,但却也要求教师更加严谨和细致,对于文字、图片乃至配乐和视频的选择和制作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够最终成形——事实上,一节10分钟左右的慕课,从构思到资料汇总,再到设计课程初稿、修改、再修改,直至最终拍摄、剪辑和定稿,其工作量远远超出一般40分钟的课程。总而言之,参与本次慕课制作使得作为教师的我获得了很好的体验,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参与机会。

 —史伟华


002-改.jpg

 从“路”到“多元欧洲”,从“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选修到“一带一路班”的开设,近年来附中的“一带一路”主题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向同学们诠释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不仅需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更需要开放和包容,把国家情怀种在心间,让世界青少年读懂中国。这次《中国文化》慕课,是英语组以学校“一带一路”主题教育为方向,结合英语课程改革中《中国与世界》板块,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时间空间限制的一次尝试。我本人在这期慕课中担任《中国石窟》部分的教学。慕课时长有限,可能无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中国绚烂的历史艺术瑰宝展现全面,但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换一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的物质与精神传承,更好地读懂中国,也让世界读懂中国。之后我们也会就如何更好地对接线上与线下教学做思考,以期将两者最大效益化。回首慕课的筹备,整个慕课项目团队的主讲老师备课、写教案、和上外大技术团队商量拍摄脚本以及往返松江拍摄的过程非常辛苦,但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周琳燕


003-改.jpg

我从小学习中国画,成年后又学习了书法,因此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情结。在英语课堂上,我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了我的学生,希望他们将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次我们英语组的慕课项目中,我担任了《中国书法——春联》和《中国画——花鸟画》两个模块的教学。在讲解中国书画历史与特色的同时,我也展示了部分自己的书画作品,希望同学们喜欢!

艺术就是教会我们热爱生活与欣赏美,虽然这是我的银屏处女秀,录制过程中不断紧张卡壳,但是我热切地希望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更多的小伙伴。这次的慕课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期望将来用更多内容充实的载体,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俞圆


004.jpg

很荣幸可以成为上外附中英语慕课《中国文化》的主讲教师团队的一名成员,也很庆幸自己当初勇敢地选择尝试新鲜事物。第一次的慕课尝试,虽然总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小遗憾,但看到自己在教育观念和思想上的提升,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就我所在的初三备课组而言,我们从初一下半学期开设了《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视听说综合拓展课,组内老师团结合作,在材料开发、课堂练习及多媒体素材的应用等环节,不断尝试和改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已迎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其核心和突破点在于教学信息化,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此次英语教研组的《中国文化》慕课可以说是一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模式的再度尝试,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局限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的使用,学生更可以灵活地通过手机、平板或是电脑等电子产品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学习中国文化课程,这也符合学生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点。这次的尝试也为我们初三备课组在第二学期计划开展的线下线上融合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改进的方向。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以及方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尤其是附中的英语教师,更加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勇于尝试课堂创新,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晓君


005-改.jpg

作为一名上外附中的年轻英语教师,我一直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并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来开辟新的上课方式。所以当学校的慕课项目启动时,我积极报名参与,运用这一条新的途径来教授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整个慕课过程时长将近一年。这一年不仅包含了备课、前期准备、录制和后期制作的全过程,更见证了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寓言的重新认识。我负责的板块是中国寓言,而大部分有关于中国寓言的资料都是中文的。为此,我进行了许多翻译工作—把寓言本身、相关背景资料、和对于寓言的理解都译成英语。为了让翻译能完全符合、表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我必须首先自己内化所有有关中国寓言的资料所要表达的确切含义;为使表达更为精确,我和外教老师进行了讨论和再三的修改,以确保慕课中所用表达既符合中国寓言的精神、内涵,同时又使用最地道、准确无误的英语表达。而和外教们的讨论过程,本身就是在实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慕课的拍摄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慕课的授课和平时的课堂授课完全不同,这体现在这样几方面:1、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有些画面需要教师出境,有些部分则是显示ppt内容,教师只需要提供画外音。当然,这些需要事先思考并设计好,才能既确保最佳视觉效果,又保证这堂课内容的充实性。2、拍摄时需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管理。不能像在课堂上那么放松、夸张,而要更像电视新闻播报员,自然中保持精神、挺拔。3、对于英语发音要求更高。由于用麦克风采集声音,所以授课老师的声音需要更饱满、到位,以达到最好的上课视听效果。

总之,我在为期一年的慕课制作过程中收获良多,不仅得到了一次尝试新科技、新授课方式的机会,同时在和同事们一起备课、探讨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上外附中的慕课课程开发,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燕


006.jpg

感谢学校提供宝贵的慕课制作机会,使我有幸和上外大制作团队合作,圆满完成了英语慕课的制作。选题选材,内容撰写,文稿修改,视频拍摄,后期整合,一个短短几分钟的慕课是整个团队长期磨合的心血。慕课制作不仅对我自身来说是个全新的体验和学习过程,让我补充了不少文化知识,也在“中国与世界”的主题背景下,向孩子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的浪潮下,英语教育势必将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激励我努力成为多元化的老师,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多学习多充电。慕课的制作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从学生角度切入,在内容设计和作业布置中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以及思辨,把自身角色切换为因材施教的“点拨者”。

这次慕课制作使我收获颇丰,也希望大家会喜欢!

 ——朱橙


007.jpg

在参与此次慕课的过程中,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教学的不同乐趣,尤其是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观看26频道教育台的各种电视课堂的年代,不一样的是视角从曾经的电视机前求知若渴的孩童转换成了在摄像机前展示风采的人民教师。

这样一堂课程的完成绝非一人之力足以扛起,这是只有通过参与慕课制作才能真正感受到的。课程制作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英语组组长周琳燕老师在组织大家工作中的穿针引线、整个教师团队相互的经验分享,以及上外大慕课团队在技术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衷心希望我们制作的慕课可以获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潮中迸发出代表教育力量的朵朵浪花,吸引新一代的孩子们从中掌握更多的学识。倘若还可以此抛砖引玉,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出新的灵感,实乃幸事。

——杜赟


供稿:周琳燕

校对:周旭梅

编辑:周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