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委员会成员赴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八中考察学习
2019-12-12 14:22:42

交流团的学校课程委员会成员

赴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八中考察学习


12月4日-6日,我校课程委员会成员一行10人在校长助理黄桂兰老师的带领下,远赴重庆名校南开中学、重庆八中考察学习。

两所学校的领导班子对我校教师的到访做了精心的安排,分别从学校的历史沿革、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师资队伍、体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生涯教育、学生活动及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及交流。

第一天,交流团来到“重庆最美的学校”——南开中学进行考察交流学习,杨华跃副校长介绍了重庆南开中学的建校史,详细解读张伯苓先生创办之初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之内涵。学校虽经过80多年的发展,然而学校“公和能”育人理念却一脉相承。随后,学生处张主任详细介绍了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活动及管理、班主任培训、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艺术教育、学生奖惩以及体育教育等情况。

/uploads/image/2019/12/12/f6e09fc1fb1126511b7d54052020df97.jpg

学校课程委员会成员一行与重庆南开中学校领导合影


在课程结构及建设方面,教务处李主任细致地介绍了南开中学的课程框架和建设情况。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围绕着“公能”两字展开的,“公”指的是公德,即公民素养,“能”指的是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学校把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定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得以落实和实施。学生通过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了重庆南开中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之后,我校课程委员会的委员们互动交流。例如学校如何激发教师开设符合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如何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确保国家课程整体要求的落实?资优学生竞赛学生如何选拔和管理?李主任和张主任一一作答。

 第二天,交流团来到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交流学习。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教师们首先参观了300多亩美丽的新校区,走过长长的“树人堂”校史陈列室,感悟杨若愚先生创办之初提出“诚、勤、立、达”的校训,以及回顾和缅怀代代革命志士投身于重庆八中教育的历史故事。

/uploads/image/2019/12/12/247391cbc5bc5eb5bb1bb5b0b54a6c99.jpg

重庆八中罗老师向课程委员会成员一行介绍学校情况


随后,张泽勇副校长详细介绍了重庆八中“一公两民,五点办学”的学校办校规模和格局。学校将“乐育天下”作为办学的价值追求;秉承着“育人为本,追求卓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优雅学生,卓越人才”;将“恪守底线,涵养个性,德高业精,乐育天下”作为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

张校长谈到重庆八中的课程观是体现学校发展的“本色性”、学生发展的“本体性”和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学校把“精神涵养、社会担当、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并提出“恪守常识、尊重规律、回归原点”的教学观和“主题引领、专业高度、共识底线,弘扬个性”的教研观,在教学和教研中坚守底线和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弘扬个性化的发展。在课程发展方面,把“渐变、平实、扎实、深刻、高远”作为总原则,深化并明确“常态+精品”的课堂教学研究路径及要求,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从2015年起重庆八中把课程开发重点放在必修课程的内容整合和个性化走班教学模式上,并尝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课程改革探索。

/uploads/image/2019/12/12/d24cd91b1c80184483d02656825ef656.jpg

课程委员会成员一行听取重庆八中张泽勇副校长

介绍课程建设情况


在交流互动环节,课程委员会的成员们惊叹于重庆八中扎实的教学研讨和优异的竞赛成绩,并就学校如何培养教师,培养学生抛出疑问。张校长谈到学校一年一度春季自上而下的名师“展示”和秋季青年教师“晒课”是对教研组的常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励教研组的发展。此外,学校对特长班和相应的学科教练给予了全面的支持。老师们分别对学科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等方面与张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uploads/image/2019/12/12/4a36ae7a25beae10e21ccb4d079ab321.jpg

课程委员会成员一行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合影


本次考察学习给交流团的老师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两所学校所呈现出的不论是学校教育理念还是硬件设施;不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开发;不论是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方面都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和先进的理念,有非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为我校的后续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撰稿:丁慧智

审稿:严荣琴、刘    

编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