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感言——第一辑
2020-05-08 16:43:45

我的附中记忆

/uploads/image/2020/05/09/33935c6f22a78d7ac9ca3a20475b9829.jpg

杨依然

高三5班

保送武汉大学

在很多人的眼里,上外附中是神仙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同学能够进入国内外顶尖名校。确实,附中的教育力量和学生素质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我来说附中到底是什么呢?我最想说的是,上外附中是一个让我实现梦想的地方。

附中拥有无数丰富多彩的社团和课余活动,同学们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模联、赛智,到舞蹈、旱地冰球,再到每年的民族魂和国际文化节,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爱好或者目标,你都不会觉得形单影只。你会发现,附中人永远都在不断探索和前进,做的便是你想做的那些事。所以,每每我感受和看到身边同学对于自己兴趣爱好的无限热情和付出时,我便努力向他们学习,在面对今后的理想与目标时变得更加理性与从容,也比以前更加坚定地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和人生。

附中也拥有暖心负责的老师们和友善奋进的同学们。在附中的这段时间里,每一门课都有不止一位老师教过我。如今当我回想起他们时,我可以轻易地概括出每一位老师的授课风格,甚至还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的用心、敬业和一些小幽默使我对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期待,包括我并不那么感兴趣的科目,所以一直非常感激附中的老师们。同时,在这里收获的友情也会让我永生难忘。在附中学习时会发现,每一位同学都是非常努力的,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使我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可以说,在附中遇到的人和事,是最好的青春。

附中的生活是那样愉快而又短暂,一转眼我就要毕业了。能够在这自由而不散漫,丰富而不冗杂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是我的幸运,自强、至诚、志远的校训必将长久地充盈着、滋润着、温暖着我的身心,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深怀感念,回忆着附中带给我的故事般的记忆。感谢附中带给我的一切。

余音袅袅,思绪如烟,附中的记忆我将永远铭记。



青葱岁月,相伴附中

002.jpg

赵佳璐

高三6班

保送交通大学

不知不觉就在附中度过了七年的青葱岁月。2013年中预刚入学时的情景仿佛昨日、车站北路校区门前的车水马龙仍然令我记忆犹新。七年时光犹如弹指一挥,上外附中见证了我从懵懂走向成熟。

附中自由多元的氛围使我的中学生活格外多姿多彩:国际文化节让我能够了解陌生的外国文化以及历史;民族魂则加深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初三下的社会实践让我第一次走出学校,踏上社会;而校内的各类社团则让我能够不断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还记得我刚加入我校学生记者团时,我还是一个新手小白,什么都需要社内的学长学姐带着做。经过三年的锻炼,我早已学会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如何制作一期h5电子杂志、如何做出一篇简约、精致的公众号推送......

附中特色的课堂和老师也令我印象深刻: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对时政、科学的想法与见解;老师们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则鼓励我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作为双语班的学生,我对附中的小语种教学也深有感触:七年的德语学习不仅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给予了我许多参加对外交流活动的机会。2017年8月,我和德语班的同学们参加了慕尼黑大学暑期夏校。在为期四周的课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德语语言水平,参观了新天鹅堡、达豪集中营、楚格峰等旅游景点、品尝了慕尼黑当地美食。这一次留学活动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和胸怀,而且让我对德国文化以及国情更感兴趣,也让我更加坚定大学继续学德语的想法。

而最令我感到可贵的还是那份走过七个春夏秋冬的同窗情。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有了可以互相依靠、一起畅聊人生理想、憧憬往后岁月的知心朋友。在打打闹闹、摩擦口角中,我们慢慢了解彼此、互相靠近,渐渐地对这个集体有了归属感:学农时,我们齐心协力、将我们班的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合唱比赛前,虽然大家都忙于准备各种考试和活动,但是也都愿意抽出时间一遍遍地排练歌曲;体育活动周拔河比赛,我们摩拳擦掌、团结拼搏;在慕尼黑参加夏校时,我们在早晨八点的地铁里悄声细语;在做社会调查的街头奋笔疾书;在楚格峰的冰层上坐着滑雪、打雪仗;在宿舍的活动室里吐槽慕尼黑大夏天没有空调......在我看来,这种同学情谊正是附中七年生活独有的。

我的成长离不开附中的栽培。在同附中告别之际,我将牢记附中“自强、至诚、志远”的校训,怀揣感恩之心,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uploads/image/2020/05/09/bf0919cd4ba48ec8c378f8e23b68e7e5.jpg

陈梦泽

高三6班

保送复旦大学

在上外附中的7年,好像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追忆过往,很感谢7年来,家人朋友对我的帮助,当然,也少不了学校。作为外国语学校,外语方面特长自是必不可少。初中时的word study,每单元需要用三四个小时翻阅词典,但也让我打下良好基础,学会独立用词典解决疑惑,而不是每次都要依靠老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课前的duty report也一次次地锻炼着我的表达能力,从在几十位同学面前,到对着全校师生演讲,克服胆怯心理,建立自信敢于走上演讲台;英语阅读课,让我们得以静下心来沉浸在英文书籍中,也为以后面对国外教材或论文作准备;从初中开始的英语口试以及外教课,充分体现了附中对于口语的重视,而中国学生的短板普遍存在于口语,感谢附中让我们很早意识到口语的重要性,并给予我们如此多的平台去锻炼它。此外,外语短剧,辩论等活动,让无论是作为参与者还是观众的我们,最大程度地身处英语氛围中,而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英语听说读写的四大能力。

但附中最大的法宝不止于此,更是精彩纷呈的课程教学与各类活动。课程教学不只限于校内,更延伸至校外。是让我参观雪龙号,感叹于它的高大,又感受到科研人员的艰辛;亦或是漫步于中科院中,聆听专业人士的讲解,并自己动手操作,体验科研工作。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激发着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兴趣,这样的机会是只有附中可以给予的。附中还有每年一次的民族魂和国际文化节。而对于每次活动的筹划,开会,分配任务,无一不是对于各项技能的培养。这高中三年里,我们从紧张无比的被试者变成了社团面试人,从台下的观众变成了台上的表演者或是幕后东奔西走的工作人员,从面对一大堆任务的焦头烂额变成了井然有序的分配,从懵懂的小白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学长学姐……

回想附中7年,是学校竭尽所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机遇,更大的舞台;是老师们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是同窗契友间的互帮互助,亲密无间。这份真挚的温情我们难以忘怀。以后,我们将继续外语学习,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做一个时代弄潮儿,助力中国富强。

感恩上外附中,是附中让我们知道学校里不只是刷题、学习,更是需要开阔的视野与胸襟;不只有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于“人”的培养。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或许理论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去,但学校给的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历久弥新,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我们将铭记在附中这七年来的点点滴滴,怀揣梦想,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永远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包容”的附中

/uploads/image/2020/05/09/7bd6af803c15366d0dcb0e37855742b5.jpg

杨昊霖

高三6班

保送清华大学

谈起七年来附中哪个方面对我影响最深,莫过于包容二字。由于多年来附中在沪上的风评一直都是课业压力极轻的“神仙学校”,附中的包容精神常常被人曲解为对学生的放养与纵容。这无疑是对于附中理念的一种矮化。在我看来附中的包容首先体现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的鼓励中。学生与老师观点不一,抑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激烈的论战,这些在附中的课堂上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光景。附中的包容其次体现在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上。无论是对在模联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向往,对于环保事业的热爱,或是对商业运作的好奇,都能在附中完善的社团框架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在课堂上的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中,我磨练了自己的辩才,敏锐了自己的头脑,最终在青少年德语辩论赛中取得佳绩。而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项社团活动中,我探索了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我能从7年前懵懂无知的少年走到今天这一步,无疑要感谢附中包容的理念。

但同时,附中包容蕴藉的氛围下,也隐藏着一颗百折不挠的进步精神。正如同《道德经》中所描述的水,天下莫柔弱于之,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附中如同它校徽上的那艘帆船一样,载着一代代学子的热望远航,不惧风雨,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因为有附中对一代代学子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他们才能实现个人能力的不断跃进,并最终于各项竞赛中屡获佳绩,蜚声海外。也正是因此国内外各大高校才会对附中的学生青眼有加,愿意给他们机会。我也是因此才能在去年获得参加清华暑校的机会,与清华结缘,并在今年一月的保送生考试中实现了我与清华的约定。

眼看着毕业季一天天临近,我也将向附中挥手作别,但我与附中的缘分不会就此结束。毕竟,这里承载了我七年来所有的汗水和泪水,见证了我七年来所有的喜悦与艰辛,存放着我七年来所有完成或未完成的梦想。因此我会把对附中的记忆装进我的行囊里,然后开始我人生中下一段的路程。即使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我也会一直带着它。


成长的七年

005.jpg

王慧

高三1班

保送清华大学

并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


时光如梭,七年的附中岁月即将走向尾声。我们也将带着远大的理想飞向世界各地了。但是,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站在车站北路临时校区前,充满了憧憬。那时候的我是个典型的偏科生--奥数还算可以,但是文科方面比较薄弱;而在附中的七年,我却经历了各方面的蜕变--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英语突飞猛进,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找到了自己未来人生的职业理想,在与同学们共同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时候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上外附中给了我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平台。

初到上外附中的时候,英语老师让我们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进行锻炼。每天早上到学校,同学们要花20分钟的时间齐声朗诵英语,每周老师带领我们去学习一首新的英文歌,每个学期我们都有几次机会在讲台上进行duty report。附中的寒暑假作业也十分有特色,英语作业里没有枯燥的练习题,而是新闻听写摘抄和一份原版书单。附中教会了我抓住琐碎的时间学习英语,并且让我有了深入自学英语的能力。

附中也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我从七岁便开始跳中国舞,但是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一直不敢上台表演,但是上外附中的表演机会非常多,我每年都会在民族魂歌舞大赛上表演。慢慢地,我不再胆怯拘谨了,变成了一个敢于对着观众笑的自信的舞者。我从中预就加入了附中的舞蹈社,从初中一开始的参与者与表演者,变成了高中共同组织舞蹈活动的幕后者。在去年的申请中,我仅用一天的时间便拍摄完成了舞蹈艺术作品集,为我的材料增色不少。能够仅用短短数小时完成作品集的拍摄要归功于附中带给我的丰富的表演机会,让我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舞者。

在附中,我也找到了我的未来职业目标。我在初二下学期的机器人拓展课上第一次学会了编程,此后对它的热爱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后来我在初三参加了信息奥林匹克竞赛,虽然起步很晚,好在初三直升考后的课业压力并不大,学校也给我们提供了OI课程。所以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也就是高一上学期,我就拿到了上海市一等奖。竞赛同时追求脑力和速度的极限,必然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学校的教练老师们很关怀竞赛生,不但提供优质的课程,而且给我们做了强大的心理建设。

许多人认为附中是典型的文科学校,但是我认为附中让学生们在各学科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附中恰到好处的作业量以及不多不少的课业压力让我在高效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还有很多时间追求课外的兴趣特长。

感谢七年的附中岁月,让我不但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兴趣,更帮助我在我爱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在附中,学以成人

/uploads/image/2020/05/09/aa947873dbefd5223e45b655194ab15b.jpg

汪晨欢

高三7班

保送北京大学

七年似乎转瞬即逝,将这段时光的影像一帧帧分解,我能回忆起每个精彩的瞬间。然而,在这些瞬间背后,平凡的日子总是令我眷恋。在附中度过的时光就是这样带着我成长,细水长流。

我记得第一次踏入西语小教室时心中的紧张与兴奋,还有在那里初识西语时感到的纯粹的快乐。那个小而亲切的环境,有趣而充满挑战的课程,可爱的同学老师……我不知道是否有比这更棒的初遇,是否能结下比这七年更深厚的情谊。在最细致的指导与鼓舞人心的陪伴下,我打磨着语言的每个细节,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世界,学会丰富自己的思考。明天大家会分享哪一段新闻速览?展开怎样的讨论?研究某部影视作品的背景,轮流演讲,抑或是精读一篇短篇小说……直到今天,我依然期待着明天西语课的到来。

我在附中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爱上知识与思考,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个“好学生”只是一个单薄的愿望,追其本质,应思考的是如何学以成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里,大家如同种子在广袤的土地上成长,有的追逐阳光,有的积攒雨露,开花结果凭着自己的理想,丰富而且多样。就是在许多机遇和选择中,我逐渐探索,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最初的迷茫到对未来的道路有了设想。

广泛涉猎,苦心钻研,发展爱好……没有一条路是绝对的适合或不适合。也许你从中预到高三有参加七年的社团,也许你在进入高中时在一张海报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找到了新的大家庭。你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尝试策划,在几乎知难而退的时候坚持到底,获得从未有过的能力飞跃和自豪感。读到一部剧本后可以尝试做国文节编剧;民族魂合唱被充作伴舞,这时才发现自己喜爱舞蹈也不迟。在学习测验中你追我赶的好友可以在辩论场、模联会议室中较量,输赢结果不尽相同,但最终,所有人都是赢家。

这种收获是无法用分数、奖状、证书量化的。西语课上,每一次考试完的试卷讲评都让我期待,不是为了等待成绩,而是因为老师总是会收集所有人中最有意思的解答。作文或令人开怀大笑,或令人若有所思;有人在主观题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虽然与标答有些不同;以前有时甚至会歪打正着,写出一个超了纲的、却意外正确的答案。这一切都值得学习。在附中,为自己打开眼界,结识同道中人,寻找自己……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宝藏。


我心目中的神仙学校

/uploads/image/2020/05/09/d936b1322d21385ddef6da4e8df5bbc9.jpg

魏佳骏

高三4班

保送北京大学

自初中进校那时起,我就知道,上外附中是一所“神仙学校”。如今临近毕业,附中到底神仙在哪里,我想我心中有了不少答案。

附中的同学,很有“仙气”。附中的同学中,有三头六臂的哪吒,有佛系憨厚的沙僧,有耳通八方的顺风耳,也有四处云游的赤脚大仙。无论是学校举行的活动还是学习上的竞技,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附中教会了我极为重要的一课:“谦”字当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远不自满于脚下的成就。

附中的老师,很有“仙气”。上课时“太乙真人”,下课后“雷公电母”。附中的老师很幽默、很开放,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与时俱进地和我们讨论热点话题。既能引用生活小案例联系课本阐发思考,又能时而跳脱课本的框架拓展出去倾囊相授。附中的老师鼓励思想碰撞,教会了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附中作为一个整体,很有“仙气”。附中是一个培养多方位人才的大熔炉,是真正的“大罗天”。她没有名校包袱,却永恒逍遥。她为“天庭的众仙们”提供独特的学习氛围,一点一点地将我们这些懵懂“小仙”引领向“上神”。在附中,我能感受到逍遥自在,也能感受到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我们成长。

我很骄傲能成为附中的一员。经过了母校7年的滋养,我收获了友情、知识、胆气、热情、快乐。我热爱这片青春的“大罗天”,更感谢每一位精心培育我的“大罗金仙”。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uploads/image/2020/05/09/bbebfdaf0aa9fc4539a12782f4d7713f.jpg

宫祎隽

高三4班

保送北京大学

七年的附中生活即将接近尾声。这七年中,我渐渐褪去刚踏入校园的青涩与迷茫,慢慢收获,逐渐成长。

在附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龄人。我们会彼此较劲,激励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也惺惺相惜,畅所欲言,无论欢笑泪水我们都彼此陪伴,共同度过。我也很有幸遇到了许多良师,不仅传授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更是将做人的道理以及生活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七年的时光中,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同学友谊与师生情谊。我们逐渐变得更为默契。绿茵场见证了我们刻苦练习挥洒的汗水,长绳比赛的第一名则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高一的学军、高二的学农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我们彼此也变得更为熟悉。老师们的“名言警句”我们都熟记于心,对其声色俱全的模仿有时令本尊看了都会忍俊不禁。而师生聚会时老师们的美妙歌声也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永远留存的记忆。

在附中,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给予了我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的主题演讲、课后的课题研究,可以是对“虚无主义”的思考分析,也可以是对《红楼梦》中人物住所的比较讨论,这些完全都是按个人兴趣来选择的。学校也赋予我们自主发展的平台。附中有许多社团,无论是球类运动爱好者,还是喜欢写作的同学,抑或是喜欢做科学实验的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甚至创建属于自己的社团。

学校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我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初三时我赴美国纽约参加UNIS-UN联合国国际学生年会,就当时的社会热点——移民问题与专家和各地的学生一起讨论发表见解。得益于小二外课程的设立,我有幸能够前往法国里昂体验为期半个月的法国学生生活,也让我的法国小伙伴来沪期间走进石库门,了解上海文化,成为中方文化小使者。高中阶段,我还参加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成为一名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为来往的游客讲述大自然的奇特与美妙。

于我而言,附中更多地教会了我如何倾听与表达。我依然记得由同学来讲解圆的知识点的那节课,那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核舟记》片段的表演,和那些英语课上现场续编的惊悚故事。我也曾在课间跑遍整栋5号楼的办公室请老师当比赛评委,在设备突然故障的情况下为预备团员们讲述共青团的发展历史。在团委学生会,我从部员成长为部长;在英语辩论赛中,我曾是参赛选手,也出任过评委;我当过节目的主持人,也做过活动的总负责人。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职责,从这些角色当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倾听与表达。通过倾听,我学会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视角多样化。而附中丰富多样的活动促使我走出舒适圈,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也使自己更为自信。

七年的附中生活带给我知识,教会我责任,开拓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明白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幸附中人,感恩心中存!